PaperPass認為,要寫好一篇學術論文,首先必須明確一篇學術論文的評價標準。一般來講,學術論文的評價標準大體是:第一,論題是否新穎;第二,觀點是否鮮明;第三,論證中論據是否充分,來源是否可靠;第四,論證的思維、邏輯、科學性強不強;第五,文字書寫是否通順、精煉、準確。因此,學術論文的寫作,從選題、構思,到資料的搜集與提煉,都要圍繞這一要求來進行。
一、選題。選準論題是寫好論文最關鍵的一步。論題要使讀者一看就知道作者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和態(tài)度,而且要有新穎性,使同行同專業(yè)讀者一看了后就能引起興趣和注意。
在選題時應注意:最好選擇處于同行、同專業(yè)學科前沿,有較大多數科技人員關心、探索的主題,這樣就能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并獲得較大的讀者群;最好選擇自己直接從事的科技活動或項目,并已掌握了一定資料基礎的主題進行撰寫,這樣不僅可以減小論文寫作的難度,而且形成的論文作品,既有來自自己直接從事的科技實踐事實和數據,又有前人的成果和論據。如果是來自期刊稿約和學術會議的征文,論題的選擇必須在結合自己專業(yè)特長和資料積累的基礎上,充分分析刊物的辦刊宗旨或學術會議要重點討論解決的問題。
二、構思。構思是論題確定以后進入資料搜集和撰寫前的重要一環(huán),它不僅直接涉及文章的質量,而且可使資料搜集和撰寫少走彎路和出現(xiàn)反復。它包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文章的起始,重點和高潮及段落,是正敘還是倒敘,正論還是反論等。因此可以說,構思也即是編寫寫作提綱。
一般而言,構思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要緊密圍繞論題,突出作者自己的觀點,做到觀點鮮明。二是文章結構要完整統(tǒng)一,符合所寫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合乎情理,連貫完整。從形式上看,論題、大小標題要層層相扣。一般來說。最好應分成幾個部分,不能一寫到底,顯得層次不夠分明,但也不能層次太多,顯得肢離破碎,重點也不突出。三是除文章的內容、結構外,資料搜集和參考文獻等重點也應在構思過程中統(tǒng)籌考慮,并對工作重點和時間的先后有個安排,以保證論文撰寫的順利完成。
三、資料搜集與整理。撰寫提綱緊密進行,首先是要把自己掌握的資料作初步分析歸納:一是前人對這一論題的看法和結論。二是自己有關這一論題在工作中所得到的一些事實和數據。在這一基礎上,再確定搜集的重點。一般來說,其重點就是能證明的觀點確定的依據,這包括前人的和自己工作中得到的。前人的資料應特別注意與該論題有關的科研項目搞得較好的地區(qū)和知名度較高的科研人員的資料。
在資料搜集中應注意處理好幾個關系:一是專著與期刊論文的關系。專著所記載的往往是同行、同專業(yè)較成熟,帶有共識的觀點和知識。期刊論文則反映的是已有一定實踐和理論深度,但還處于學科前沿,有待進一步豐富、完善的知識。二是核心期刊和相關期刊的關系。核心期刊是該專業(yè)學科成果較為集中的期刊,資料搜集應先從核心期刊著手,得不到滿足時再從相關期刊中搜集。三是由近及遠的關系。由于學術論文觀點新穎性的要求,應先參閱近期資料,再上溯追蹤搜集。四是粗讀和精讀的關系。
四、寫作。在構思成熟和資料收集比較充分的前提下,即可動手寫作。寫作是一個文字歸納整理的過程,必須緊密圍繞自己的論題和觀點,把自己在科研和科技活動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前人在這一論題上的觀點、結論,進行有機的結合,是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飛躍的過程。否則,就會給人有一種抄書、拼拼湊湊,或記流水帳、工作總結的感覺,就不能叫學術論文。
一般來講,初稿形成以后,還必須反復閱讀和修改,一是對文章的結構和連貫性作最后的推敲審定;二是對文字、用語再次進行提煉加工,去掉可要可不要部分;三是對論據不足部分進行補充,方可成為一篇較為完美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