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許多學生都能很快掌握知識點,考試成績也很高,但是對于數學運用他們卻一竅不通。
因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忽略了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那么,應該如何科學有效地培養(yǎng)小學生的應用意識呢?
本文就此進行了分析,先說明了培養(yǎng)數學應用意識的作用,然后再提出具體的培養(yǎng)方案,希望給小學數學教師一些參考依據。
關鍵詞:應用數學;小學數學;教學培養(yǎng)
《數學課程新標準》指出: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現實世界及其他學科的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通過課題學習和實踐活動,初步學會綜合運用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探索有關的數學規(guī)律。”
進入20世紀以后,應用數學得到了飛速發(fā)展,尤其是運籌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控制論、線性代數等應用數學學科在實踐活動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使得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應用數學的價值和應用數學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由此引起了人們對應用數學的重視。
一、應用數學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應用數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點作用就是能夠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有關心理學的研究顯示,如果學生能夠從內心深入認識到所學知識的價值和作用,他們就會對所學的內容產生深厚的興趣。
小學數學難度不大,主要是一些自然常識性的內容,很容易就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產生聯系。
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應當將實踐中的數學充分挖掘,將其設計成具體的數學問題,引導小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這些實際數學問題的方法。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給學生講解百分數時,可以收集一些與百分數以及百分點相關的資料,所收集的資料應當涉及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以使學生能夠充分、清楚的認識百分數在實踐活動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
這些資料應當真實、準確、可靠,一定要杜絕人為捏造,否則百分數的實踐教學就失去了它的價值和意義。
在對學生講解例題習題和布置作業(yè)時,小學數學教師應適當地布置一些有關應用數學方面的習題,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豐富學生學習數學的素材。
二、選擇生活素材,溝通數學與生活聯系
教師在生活要做有心人,注重選擇生活素材,注意收集生活信息,然后把這些鮮活的內容引入習題中,把生活中的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從而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如:在教學《元角分和商品的標價》這一內容時,為了更好地使學生掌握,我讓學生做模擬買賣商品的游戲,星期天到市場、商店去買東西等。
在教《米和厘米的認識》時,讓學生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長和寬,量一量黑板、書桌、課本、文具盒的長和寬,回到家里量一量各種家具,如床、桌、板凳、熱水瓶、筷子的長度等。
這樣的習題設計,內容取材于生活,是學生需要了解的事物,通過練習使學生真切地感受所學數學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不僅有利于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還有利于提高學生應用教學的意識。
三、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習題背景生活化
在生活情境中激趣,在生活情境中探究。教師要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在趣味性的生活情境中選擇和設計一些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
在生活情境中使練習具有探究性,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積極投入到練習中去,促其思維,使之樂學。
如:我在教加、減法的簡便運算時,其中有四條性質:多加要減,多減要加,少加再加,少減再減。
學生對此往往不理解,記不住。于是,我就設計了買賣商品的活動,讓學生在做營業(yè)員和顧客的游戲過程中,體會算理。以200-198為例,我說:“一個顧客帶386元錢去買衣服,一件衣服是198元,他拿200元給營業(yè)員。
你們看他給多了,還是給少了?
他買好衣服后,身邊還有多少錢?”同學們這時都會說:是給多了,營業(yè)員應找他2元,于是就可把這道題目寫成386-200+2=188,從而得出“多減要加”這個結論。
在付錢、找錢的游戲中,將練習與學生熟悉而感興趣的生活情境有機結合起來,因為真實的購物活動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性活動,這里的情境是學生再熟悉不過的。
所以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強練習的趣味性,這樣的練習易使學生從中品味學以致用的樂趣。
四、學習思考,發(fā)現問題,培養(yǎng)數學實際應用能力
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最終目的是在于運用中發(fā)現問題以及運用數學的知識自覺地去認識和理解周圍的事物,處理有關的問題,體驗所學知識的意義和作用。
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將在學習中發(fā)現的數學問題說出來,通過討論交流,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在教學低年級學生學習比多比少,比大比小的知識并能做簡單的減法講講算算后,可讓學生調查家里人的歲數,編成應用題,如奶奶66歲,爸爸30歲,奶奶比爸爸大幾歲等等。
討論誰的年齡大,誰的年齡小,誰比誰小多少,誰與誰相差多少?兩人相加是多少歲?誰的年齡是誰的幾倍等。
在教學乘法、除法的含義時,通過擺一擺學具的活動,掌握抽象的概念。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觀察,從中發(fā)現數學問題,并將其分析、探索、組織、鍛煉、篩選等活動方式自編應用題。
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全方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利用教材資源,體味生活數學
教材中結合生活實際設計的習題很多,我們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練習題。另外新課標的教材也專門設計了實驗活動內容,安排了不少課外實踐、教學實踐與綜合應用內容。
如:小小采購員、小管家、數字與編碼、節(jié)約能源、調查利率,計算利息等,這些實踐活動內容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基礎,又符合學生的生活背景。
因此,我們可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遵循教材的要求組織具體、有趣、富有實踐性、全員參與的數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經歷應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將數學問題與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獲得應用數學的成功體驗。
以上就是關于“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范文(關于小學數學教學的論文) ”的全部內容。想了解更多論文寫作技巧知識,請持續(xù)關注PaperPass論文知識頻道,小編會為大家收集更多的論文知識哦。